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端午節雜談

筆者:原川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原川先生,早年隨軍來臺,服役陸軍六年餘;退伍之後,從事山林保育工作二十餘年,退休後種植蔬果自娛。 家鄉過端午,除了在門框插上艾枝蒲葉以求辟邪,還要在孩子身上掛香囊,再調和雄黃酒,抹在肚臍和耳朵、鼻孔,防上蛇蠍、虫類入侵,寓含著夏令衛生之意。不過孩子們最喜歡的,仍然是包粽子和炸油饃!最近國際推行吃素減碳救地球,似可多包蔬菜粽子,清清口腹。 《風土記》中載:「仲夏端午,烹鶩角黍。」其《注》曰:「端,始也,謂五月初五日也!」《歲時雜記》亦載:「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,初二日為端二,數以至五謂之端午。」又名端陽、重五、重午。 民國成立後,陰曆五月五日原訂為夏節;至十年,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,因十為「雙五」之數,國民政府以陽曆五月五日為重五,稱五五節或雙五節,雖還不是端午,但眼看著也就快聞到粽香了! 端午包粽子,流傳最廣的傳說,都說為了保護投身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,希望江中魚蝦吃粽子,別吃屈原!後人追念屈原,又傳說戰國時代楚國百姓,為了搶救屈原而集體划船打撈,而演變成龍舟競賽。但有關龍舟的記載,卻早在周穆王時代就有了,據《穆天子傳》記:「天子乘鳥舟龍舟,浮於大沼。」《隋書煬帝紀》:「御龍舟,幸江都。」又《東京夢華錄》詳述龍舟,諸如長寬尺寸、鏤金色彩、划槳人數,乃至觀台、御座…等,都清清楚楚。可見以前的龍舟,好像只有皇帝才能夠乘坐享用。如今以龍舟競賽,作為紀念屈原的端午活動,而且成了節慶團體康樂運動,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! 我們河南家鄉遠在淮河流域,當年不可能為了投粽子救屈原,跑到千里外的汨羅江餵魚;但包粽子和划龍舟等習俗,倒已自然而然地承傳下來;只是別忘了端午紀念和尊崇的典型,還有春秋時代忠臣伍子胥和東漢孝女曹娥,其忠孝事蹟,可泣可歌!(點閱次數:546)